寫在前面 曾經店小二在第一次拿到萬寶龍149時的時候,也覺得這段鋼筆的奇幻旅程是不是也該結束了…不過就還在掙扎「to be or not to be」的時候,桌上不知為何又冒出了幾支149,然後又不知道為什麼又變成一整排🤷🏿🤷🏿🤷🏿…
在149擅自默默進行有絲分裂的同時,店小二秉持著從小到大一直都手癢欠揍的個性,一邊到處蒐集拆解149的資訊,一邊開始土法練鋼拆149,不拆不知道,一拆不得了,原來萬寶龍 149有這麼多學問,也有這麼多坑😭
其實店小二曾經想把手邊關於萬寶龍149的資料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但一想到已經有不少大佬大師大神都分享過,甚至日本著名的雜誌「趣味の文具箱」都時不時有149專題文章,也有149各部零件年代變化的彙整資料,店小二的野人獻曝是不是有點多餘?轉念一想,對於各代149如數家珍的藏家來說,這些資料幾乎都有一些可以「討論」的空間,對於如當年的店小二一樣的149菜雞,這些資料雖然完整,但感覺就是不知道要怎麼開始消化,頗有「耗子拉王八,沒下嘴的地方」無所適從的感覺,加上貓店長要求要想辦法刺激粉專、官網跟社團的觸及率,店小二只好把壓箱底的小把戲掏出來獻醜,希望各位看官大聲鼓掌,小聲批評,多多指教啦🤓
萬寶龍149鋼筆年代演變:筆尖
常常在臉書社團海巡149的朋友們都很習慣把某某年代的萬寶龍149稱為「首版、二版、三代」等等以數字為首稱呼,這樣的稱呼就店小二的認知應該是以149筆尖形態演變為區隔而為了方便而使用。不過店小二發現這樣的方式有時候會引起一些對萬寶龍149不熟悉的人的誤會,認為某代149就一定會配置固定的零件,忽略了工業產品都會有「零件通用」的設計,事實上零件通用的情形如果在產品迭代的交接期發生其實是很正常的狀況。為了避免誤會,店小二會以年代時期為分野來說明。
萬寶龍149 「 1952-1962年的柔軟老尖」— 從L139延續而來的開場:
這個時期的筆尖有兩種K金成色:14C及18C(專銷法國),都是三色(黃白黃)鍍色。成色刻印是以「C」為標示,同時也以585(14C)及750(18C)標示成色。在筆尖根部隱藏在握位內有「149」刻印。
另外值得一提的一件事,1952年版本的149筆尖是沿用前一代L139的筆尖,這種尖的兩翼比後來的149尖看起來要更寬一些,筆尖根部的刻印為139(這部分店小二並沒看過實品,還望各路大師幫忙證實或補充🤓)。
這時期的筆尖相當柔軟,很有彈性,但如果依照現代人的筆壓習慣就很容易壓歪筆尖,銥點錯位更是常常發生的事,所以剛開始玩老鋼筆的朋友要入手這時期的149最好要有心理準備。
萬寶龍149 「1962-1972的黃金十年經典」— 長銥點與最強EF尖:
基本上筆尖形態、成色標示跟前一代大致相同,同時也一樣有14C版本跟專銷法國的18C版本,其中EF筆幅有一部分銥點打磨比之後的版本要長一點,在社團裡被稱為「長銥點」版本,同時在國外論壇被稱為「最強的EF尖」。就店小二的實際體驗來說,這個版本的EF尖真的好寫,銥點打磨沒有後來版本那麼銳利,書寫相當滑順圓潤,同時也是店小二最喜愛的版本。
1960年代 萬寶龍149 18C三色EF 長銥點細尖

BTW,同時期的二位數Wing nib也非常好寫,柔軟細膩的程度不在此版149之下。
1960年代 萬寶龍 72 18C 翼型金尖

萬寶龍149 「1972-1986年筆尖的變與不變」 — 蛇頭、縮字、中白雙色鍍:
1972-1976
這時期的筆尖在K金成色、刻印跟前一時期大致相同,但還是有兩個很微妙的差異:
- 筆尖兩翼的曲度比較直,有筆壇前輩稱此代筆尖整體輪廓類似龜殼花的頭🐍。
- 成色刻印(14C、18C)字體比前一代小。 由於此時期介於前後代交接期,所以有時候會看到1962-1972的筆尖用在1972-1976的筆身上,店小二個人認為這種現象很正常,如果是店小二,會更喜歡這種配置的149。
1976-1982
這時期的筆尖有了很明顯的改變,鍍色從三色配置改成了兩色(又稱中白),但成色標示等等並沒有改變。銥點打磨方式大致跟前代相同,但店小二個人的經驗是在EF尖的實際寫感銳利感比較明顯,筆尖還是很有彈性,同時也比前代硬一點。
1970年代 萬寶龍149 14C雙色EF長銥點細尖

1982-1986
維持中白兩色鍍色,成色標示由「C」改成「K」,銥點打磨也不太一樣,M尖從尖體上方看,銥點呈現一個完整的圓形,F尖看起來是1/2圓型,EF尖則是1/4圓形,但EF尖的銳利感更明顯,筆尖也比之前的更硬,有前輩形容為「韌彈」的手感,在快速書寫的情境下仍然保持明確的回饋感。
1980年代 萬寶龍149 14K 雙色 EF尖

萬寶龍149 「1986年以後的現代化筆尖」— 從C到K、再到AU750:
1986-1992 同樣是中白兩色鍍色,14K款式在隱藏在握位內部的筆尖根部開始有開了兩個大孔,18K款式並沒有開孔。以上說明主要是來自「趣味の文具箱」及其他參考資料,店小二雖然有看過,但店小二在維護保養時如非必要不會拆筆尖,所以店小二會將上述兩個時期的筆尖歸為同一時期(1980年代),在這裡就會跟其他慣用的五版六版不一致,給大家參考一下🤓。
1992-1996 自1992年開始,149正式邁入全「18K」的筆尖成色配置,這期間除了原本中白兩色的配置,也有很少部分是採用跟1992年發售的限量版文學家系列「海明威」相同的三色18K筆尖。同時這個時期的筆尖多了一道橢圓型「SteOD」刻印。
1992年代 萬寶龍 149 18K 三色 EF尖

1996-2012
這時期的筆尖已經全面改為18K三色配置,在過度時期也某些會配置海明威筆舌(筆舌的部分之後會提到),一樣也有橢圓型「SteOD」刻印。
2012-迄今 18K刻印消失,全面改為「AU750」作為成色標示。
寫感、材質與鍍色細節:店小二的筆尖觀察筆記
關於筆尖的部分大致上就是這樣,不過在筆尖這篇的最後店小二有幾個想跟大家說明的個人看法:
- 149的筆尖軟硬基本上就是越老的越軟,越現代的越硬,軟尖的好處當然就是寫感豐富細膩,但壞處就是施力不當輕則錯位、重則變形,所以比較適合像是練字抄經可以慢慢寫字的情境;硬尖雖然少了筆觸細膩的優點,但不易錯位變形,適合習慣快速書寫的場合,反而更適合現代人的快速腳步。
- 早期鍍金技術比較差,所以常常會看到1980年代之前的筆尖有掉色的狀況,所以要以觀察筆尖鍍色來判斷年代不一定準確,還要注意如字體、刻印等細節。另外擦拭筆尖要注意,有些布料太硬會留下小細紋,同時也不建議使用擦銀布擦筆尖,60年代之前的筆尖很容易擦著擦著就把鍍層擦掉了🥲。
萬寶龍149鋼筆年代演變:筆舌
相比筆尖的部分,筆舌基本上相對單純許多,在材質上可以以1992年作為分界:1992之前皆為硬橡膠材質,之後則全面改為塑膠材質,形態樣式隨著年代不同而有差異。接下來一樣用年代為區隔分別說明。
還沒長出鰭片的時代:1952~1955,筆舌早期款
由於店小二並沒有實際看過實體,這時期的筆舌形態可以參考同時期的246或342等等,基本形態跟後來的樣子差了很多,從筆舌側面觀察是有圓弧度的滑板造型,有無溝、雙溝、四溝版本,與後期版本最大的差異就是沒有鰭片,但由於這時期只有三年,所以照片資料非常少。
雙溝×硬橡膠,鰭片初登場:1955~1962 的經典筆舌造型
整體輪廓變成接近斜切圓角的圓柱體,開始有鰭片的設計,從斜面頂端有兩條溝直通到筆舌根部,這個版本就是有名的「硬橡膠雙溝筆舌」的第一個版本。
關於鰭片的設計,有些人會覺得鰭片很多餘,不小心折斷了還會減損收藏價值。事實上筆舌的鰭片設計早在1920年代就可以在美製品牌上看得到,限於當時的工藝水準,當時的鰭片看起來比較接近「鋸齒」。不管是鰭片或鋸齒,都是要提升筆舌留著墨水的能力,60年代開始萬寶龍的筆舌全面都具有鰭片,包含兩位數系列也是,只是外觀上149的鰭片是朝外顯現,兩位數系列的鰭片是藏在內側,但一樣都有良好的保水效果。
雙溝變短:1962~1972,筆舌的小調整期
一樣是雙溝造型的鰭片硬橡膠筆舌,與前一版本的差異在於雙溝只有車到筆舌斜面,取消了延伸到筆舌根部的溝紋。這個版本的筆舌也是辨別俗稱「二版149」的一個重要依據。
單層、雙層、鄰代版本混搭:1972~1992 的筆舌進化走勢
這時期的筆舌已經取消雙溝,在1972-1975年間筆舌斜面為單層,1975-1992為雙層斜面。有些朋友會把「單層硬橡膠筆舌」歸為所謂三版或三代的特徵,不過就像先前店小二提到的,各個零件使用的年代不見得一致,硬要將某幾種零件歸類為同一版本顯得太過簡單解釋,實際情況上不只有萬寶龍,幾乎所有工業產品都會有向鄰代相容的設計(Switch 2也是…應該是吧🥹),店小二建議還是要保留一些彈性來觀察會更精準。
鄰代零件混用在大部分狀況算是正常,但在某些情形如後代筆尖配先代筆舌,就屬於不正常的情況,最少都要歸類到不太合理的罕見情況,這部分店小二會再另外說明。
T型、三角、浮雕A與C:1992之後的塑膠筆舌時代
從1992年開始至今,149筆舌材質從硬橡膠全面改為樹脂,鰭片也不再像硬橡膠時代那麼容易斷裂,雖然有人會質疑樹脂的保水度比不上硬橡膠,但店小二實際使用後覺得並沒有那麼明顯的差異,畢竟影響出墨流暢的原因不少,通通賴給塑膠筆舌有點太過簡單了😅。
塑膠筆舌一開始是出現在1992年的海明威(首版文學家)上,這版本的筆舌除了有海明威筆舌的別稱,由於在筆舌前端也有倒T型的突起設計,所以又稱為T型筆舌。1996年文學家系列的大仲馬採用新款(前端有三角形凹槽)筆舌,149全系列也順勢改為同版筆舌,同時也有了「大仲馬筆舌」的別稱。
另外在一些日本的資料中有提到1994-2001的筆舌尖端有字母A的浮雕,2002之後就取消這個設計。有些在筆舌尖端有字母C浮雕的則是維修更換品。坦白說店小二由於對1990年代後的149不熟悉,加上老花眼嚴重,所以一直沒注意到這個細節,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參閱其他資料驗證。
萬寶龍149鋼筆年代演變:筆桿
筆桿的部分包含筆桿本身、握位及觀墨窗會在這裡一起討論。
老古董才有的賽璐珞筆桿:1952~1962 的溫潤與難搞
這是唯一使用賽璐珞製作的時期。握位開口(靠近筆尖側)大致上呈現斗笠型(開口邊緣有斜角),據說有好幾種形式,但共同點是握位與筆身為分離式。店小二曾經看過一部訪問維修古董鋼筆職人的影片,發現師傅在拆卸握位時會加熱握位,而且是邊加熱邊測試溫度及試拆。店小二猜測應該是用松脂黏合握位與筆身,為了避免過熱造成賽璐珞變形,所以需要隨時注意溫度 😅。
這時期的觀墨窗有多種顏色,包括紅、黃、綠、暗紅等,皆為柵欄式觀墨窗。
黑玉樹脂上場:1962~1972 的輕盈轉型期
從這個時期開始,149 的筆身材質從賽璐珞改為萬寶龍原廠稱為 Precious Resin 的黑玉樹脂,同時觀墨窗改為透明無色的柵欄式觀墨窗,這兩項改變一直沿用至今。
筆身與握位改為一體成形,斗笠型握位的邊緣較後期版本更加突出。桿身較薄,因此這時期的筆桿經常會出現細微裂縫,尤其在靠近筆尾的活塞總成處,維修保養時若操作不當,可能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
結構厚實、更換活塞也方便:1972~1982 的實用派筆桿
筆桿壁變厚,以配合同期活塞結構的改變。筆尾處內側開始加工螺紋(用於安裝新款活塞),斗笠型握位的邊緣縮短,並且變得較厚。
從斗笠到喇叭:1982 之後筆桿結構全面升級
觀墨窗維持原樣,但握位與筆身再次變為分離式,握位開口也從斗笠型改為喇叭型。
這時期的握位結構改為一圈外殼,由握位套筒的喇叭狀突起開口扣住握位外殼,並透過螺紋鎖進筆身。由於整體形態及結構的改變,有時候在拆卸握位時會發現內部有粉紅色的薄膜塗布,這是萬寶龍為了防止漏墨而使用的防水膠,一旦拆卸就會破壞。
拆不拆?這代以後請三思:1996 年起筆桿的維修眉角
萬寶龍 149 的握位原本留有拆卸專用的孔位,最早位於握位開口內側的 6 點及 12 點方向,1996 年後改為 4 點與 8 點方向。此變化使拆卸握位時較不易刮傷筆尖,但也導致若無適合的工具,將難以拆卸。因此,店小二建議如非必要,盡量不要拆解握位,尤其在沒有工具的情況下貿然拆卸,風險真的很大 🥲。
萬寶龍149鋼筆年代演變:筆蓋
筆蓋的組成零件有天冠、筆蓋、筆蓋環跟筆夾,一樣會依照年代分別說明差異處。特別說明一下,筆夾細部的變化用文字敘述可能需要發揮一些想像力🧐,狀況允許的話請自行 Google 圖片補完,礙於尊重智財權,店小二這裡就不放圖片了🙇🏻♂️
象牙白天冠與銀環傳說:1952~1962 的賽璐珞筆蓋
筆蓋為賽璐珞材質,天冠本身有螺絲孔位,可以與筆蓋頂部的螺牙一起夾住筆夾環並鎖緊。
天冠上的白朗峰標記呈現象牙白色澤,筆蓋環為「銀金銀」三圈,上下兩環為純銀製,因此這個版本的 149 被稱為「銀環 149」。筆蓋環中間銘刻有「MEISTERSTÜCK」及「MASTERPIECE(外銷用)」兩種版本。
筆夾背面有「XX」記號,筆夾環無刻印。筆夾前端突起形狀類似豆皮壽司,筆夾與筆夾環連結的彎折處弧度較為圓滑。
三環依舊,結構微調:1962~1972 黑玉樹脂筆蓋登場
從這個時期開始,筆蓋材質改為黑玉樹脂,天冠的螺牙設計大致維持原樣,螺孔底部加了金屬內套,白朗峰標記色澤更接近純白,筆蓋環三環皆為鍍金色澤。
60 年代初期筆夾環有「MADE IN GERMANY」刻印,之後改為「GERMANY」,不管哪種刻印都是手工製作的,與後來的雷射刻印很容易區分。筆夾前端突起點的形狀明顯與前代不同,由豆皮壽司改為類似握壽司的三角形。
筆夾轉個彎,造型越來越內斂:1972~1982 的細節調整期
1972-1982 這時期的筆蓋與前代差異不大,主要差異在筆夾。
筆夾環一樣維持手工刻印的「GERMANY」,筆夾彎折處仍保有弧度感,筆夾前端突起點的形狀由三角形改為類似(但不完全相同)1950 年代版本的豆皮壽司型。
結構大改版,這代筆蓋不好配:1982~1995 結構與刻印都變了
大約在 1985 年前後,天冠與筆蓋連結的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原本筆蓋頂部的螺牙取消,改為孔位加上一顆螺絲連結天冠,天冠的孔位也加深,內部結構完全不同。這個改變導致這時期的筆蓋與天冠無法與其他時期的版本混用。
筆夾彎折處原本的圓滑弧形變得接近直角,前端突起也變得更圓滑,形狀接近一粒米。1985 年之前的筆蓋環刻印仍為「GERMANY」,之後改為手工刻印的「W-GERMANY」。特別注意的是「W-GERMANY」有兩個版本,1990 年後的是雷射雕刻版本,同時加上了生產流水編號。這個西德刻印一直到 1995 年後才取消。
PIX現身、科技感刻印登場:1995 之後的筆蓋新樣貌
天冠與筆蓋的連結結構再度改變,安裝變得更麻煩(需要特定步驟),但筆蓋、天冠與筆夾的穩定度也因此提升。結論就是零件依舊無法與其他時期混用🙂↔️。
筆夾彎折更接近直角,筆夾背面開始加上「PIX」刻印,筆夾突起進一步圓滑化,變得更橢圓。
筆蓋環刻印改回「GERMANY」,並加上流水編號,字體風格更具科技感。多說一句,店小二看過不少這時期的筆蓋環刻字有鏽蝕問題,反倒是 80 年代以前的版本較少出現此現象,大家在購入這時期的萬寶龍大師系列時要稍微注意一下喔🥸。
現代149時代:2012~至今的觀察留給你們補完
這時期的 萬寶龍149 基本上已不在店小二的守備範圍,所有資料來自書籍、雜誌或他人分享,所以這部分就容店小二藏拙。有錢的去專櫃買一支來拆,有力的去網路挖寶,有心的再整理整理給大家參考🤫
筆蓋的部分大致就是這樣,還有幾個沒提到的細節在這裡一併補充。
在一些資料裡有提到筆蓋環的字體變化,這部分其實變化不大,反而比較值得一提的是異體或變體的部分。
店小二曾看過筆蓋環裝反的,這種明顯是品管問題的瑕疵就不多做研究。不過天冠上的白朗峰印記就非常值得討論了。曾經看過天冠的六芒星變成圓點、三角形,甚至乾脆消失的特異版本,《趣味の文具箱》也提到曾出現過四角形與五芒星的變體。畢竟白朗峰印記與猶太教的大衛之星過於相似,萬寶龍不放棄富到流油的中東市場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店小二更好奇的是,如果這些異體 149 是地區特製品,為什麼市面上的能見度這麼低?會不會這些特別款,其實根本是有錢富豪的私人訂製品呢🤔?
萬寶龍149鋼筆年代演變:活塞
活塞的部分會以總成的概念,包含螺桿、活塞頭及尾軸(筆尾)一起說明。
延續望遠鏡活塞:1952~1962 金屬結構×軟木活塞頭
這時期的活塞結構基本上延續 1940 年代的望遠鏡活塞(Telescope Piston)結構,活塞內部皆為金屬材質,轉動尾軸使活塞分三段伸縮。望遠鏡活塞的吸墨量極大(接近 2.8cc),但由於結構的關係,每次轉動活塞必須一轉到底,如果轉到一半就反轉,很容易會卡住轉軸,使用上需要特別注意。
活塞頭為軟木塞材質,平常不上墨就必須吸清水保持軟木塞活塞頭濕潤及彈性,太過乾燥會使軟木塞龜裂並失去彈性。所以現在看到這時期的 149,在經過維護保養後大多數都更換成矽膠環,少部分藏家為了保持原本設定,仍會定期更換軟木塞。
尾軸會有「149」及筆幅刻印,拆卸活塞總成需要特殊工具,由於店小二也沒真正拆卸過,這部分的詳細狀況請恕店小二略過不表 🙇♂️
白色螺桿與迫緊安裝:1962~1972 活塞進入樹脂新時代
這時期開始活塞結構有了很大的不同,活塞總成全面改為樹脂材質,並分成活塞頭、活塞連桿、螺桿、活塞套筒、連結尾軸的金屬套環及尾軸,並以迫緊方式安裝在筆桿上。這個架構直到今天都沒有非常大的改變。
吸墨量變得比較少(約 2cc),也只有這個時期螺桿才會是白色的。如果從外觀觀察,可發現活塞套筒露在外面的金環倒角部分會有些微弧度,旋開尾軸後看到的是沒有拆卸孔位的黑色樹脂螺紋。
這時期的活塞拆卸安裝非常麻煩。店小二曾在《趣味の文具箱》專文中看過拆卸迫緊式活塞的專用工具,但這種工具基本上已經是館藏等級的老古董,店小二當然不可能有 🥹。就店小二的經驗來說,拆卸迫緊式活塞風險相當大,如果依據網路上所說的方式拆卸,有 80% 以上的機率會讓筆桿管壁開裂。別問店小二為什麼知道,問了你會怕,我會哭 🥲。
加裝銅螺管,結構升級:1972~1982 的實戰型活塞
這時期活塞總成的基本架構不變,但安裝方式改為螺紋固定。活塞套筒上也多了兩個安裝工具孔位,同時螺桿也變成黑色。
這時期的活塞套筒,除了旋開尾軸外觀可見的部分維持樹脂材質,隱藏在筆桿內的部分則在套筒外覆一圈銅製螺管。1970 年代前半期的銅管上有開一個長方形孔,之後則變成半截銅管、半截樹脂的形式。
網路上有些教人用自製工具拆活塞的文章,店小二建議看看就好,這些方式店小二幾乎都試過,一旦操作不當,很可能會刮傷筆身,雖然不妨礙使用,但會大幅降低使用爽度 😕。真要 DIY 拆卸活塞,店小二建議可購買雙頭使用的扁平板手,一頭可拆 149/146,另一頭可拆百利金 M800,網路上找一下就有(店小二也有賣啦),有趁手的工具才能安心拆筆是吧 🙂↕️
全銅活塞上場:1982~1995 書寫手感微妙改變
維持前代架構,但活塞套筒旋開尾軸的部分也改成全銅製。據對配重敏感的筆友說,採用全銅製活塞會使配重改變,書寫手感與前代有微妙差異。就店小二個人經驗,如果不是長時間書寫(一次寫好幾個小時)是不太容易有感覺的,但長時間書寫下來,會比較容易感到頭重腳輕。
啞鈴活塞、卡榫結構改變:1996 年後的活塞別自己拆
全銅活塞套筒經過瘦身減重,從原本的圓筒型變成啞鈴型。活塞頭的形狀也改變,從前端大變成後段大,2016 年之後又變成類似兩節大小的型態。
2014 年之後,螺桿與尾軸的固定方式也改變,取消原本使用金屬環固定的方式,改為螺桿與尾軸直接以卡榫方式連結。
以上這些改變使得此代活塞總成一旦出問題,幾乎只能依靠原廠維修。以店小二為例,小店的庫存零件完全無法使用在這個年代的活塞總成上,如果有故障,基本上只能找原廠處理了 😕。
實戰篇:關於混搭、拼裝,有時候你以為的瑕疵,其實是時代的過渡證明
總算是把 149 各年代、各部零件的異同處大致敘述了一遍。不過坦白說,店小二自己也認為這樣的說明有點太過細節,對 149 不熟悉的人要按圖索驥(何況還沒有圖 😕)、逐一對照實在太強人所難。貓店長也認為應該要補充一些更有實用價值的資料,以下就是店小二在貓爪的威脅下 😰 努力生出來的實戰篇 🥸。
149 的零件演變大致是以 10 年為單位,在演變正式發生之後的 2-3 年常會看到有零件混用的狀況。舉個例子來說,一般稱為三版或三代(1972-1976)的筆尖其實有兩種形態,雖然搭配的都是單層硬橡膠筆舌,但這 10 年前期的筆尖輪廓跟 1962-1972 的二版幾乎一樣,後期才真正看到有龜殼花蛇頭輪廓的筆尖出現;1976-1982 的四版雙色筆尖輪廓又改回跟 1962-1972(二版)一樣,但前期有部分筆舌搭配的是 1972-1976 用的單層硬橡膠筆舌,之後才改成一直沿用到 1992 的雙層硬橡膠……看到這裡,各位看官眼不花店小二舌頭也要打結了 🤯。
總而言之,鄰代尖舌混用搭配基本上很常見,店小二自己也認為這是很正常的情況,但某些特定的狀況就不見得正常 ,甚至可以很直接地說這就是拼裝筆。店小二列出了以下幾個原則:
- 不同年代的筆蓋跟筆尖混搭:由於 149 各代的筆蓋螺紋基本上可以通用,所以常會看到老筆桿筆尖配了二三十年後的筆蓋。
- 尖舌隔代混搭:如二代尖搭了海明威筆舌,有的甚至是大仲馬筆舌。
- 老桿配新活塞:旋開尾軸,本該是樹脂材質螺桿的 1972-1982 版本筆身,卻看到是黃銅螺管。
- 握位開口跟筆尖年代不符:二版到四版的 14C/18C 筆尖搭配的是 1982 年以後才開始使用的喇叭開口握位。
就店小二的個人認知,這些所謂的拼裝筆其實就是經過維修更換零件的筆。換過零件的筆收藏價值當然不如原裝貨,不過考量到這些筆都已經是五六十年以上的老古董,更換某部分零件來維持正常的書寫功能也是非常合理的選擇。有車的朋友一定都同意,車子換鈑件在二手車市價格會差一點,但也不至於不值得購買。同樣的,老 149 也一樣,與其說是拼裝筆,不如看成是收藏價值低一些,但書寫體驗不打折的好選擇 🤗
好啦,149 系列終於寫完了,最後還是要感謝各路前輩在過去無私的分享,讓店小二才能從這些資訊中理出一些頭緒,並結合自己在實務上的經驗生出這篇文章。我相信這篇文一定有某些部分不夠完整或嚴謹,最後還是請大家大聲鼓勵 👏,小聲批評 🤫,多多指教啦 🙇🏻♂️🙇🏻♂️🙇🏻♂️
(歡迎轉載,嫖竊打妹 🙅)
興趣使然的小店專賣老鋼筆,可以進來逛逛喔~
興趣使然的小店 老鋼筆交流Facebook粉專,日更分享老鋼筆小知識、老鋼筆小故事
興趣使然的小店 老鋼筆交流Facebook社團,有6000多位同好一起聊鋼筆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