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鋼筆書寫體驗有不少因素,但主要的因素大部份都集中在握位、筆舌、筆尖,這篇將針對各種因素聊一聊。

鋼筆筆尖對書寫體驗的影響:
鋼筆筆尖影響書寫體驗的部分有尖體大小、形狀、銥點打磨,就先來聊聊關於筆尖。
先就一些基礎的部分跟剛入坑的新玩家們釐清一下。
- 筆幅:銥點大小分B(粗)、M(中)、F(細)、EF(極細)。
- 材質:K金尖有14K、18K、21K,部分品牌的標示會用“C”取代“K”,標示為12C、14C、18C、20C。除了K金尖外,還有鋼尖、鈦尖等等。
- 氣孔:絕大部分的筆尖在中縫都有氣孔設計,形狀各異。氣孔的存在可以增加墨水流動效率。萬寶龍在60/70/80年代的大部份筆款都沒有氣孔設計,所以在墨水流動上會比其他品牌要節制一點。
鋼筆尖材質跟大小對書寫的寫感影響:
筆尖對書寫體驗的影響太大也太多樣,今天要談的就是材質跟大小及型態對寫感的影響。
鋼尖如同字面上意思,寫感大都偏硬,但如果是古早時期的鋼尖就不一定了,早期日本製的鋼尖也有軟彈到可以劈腿,不過在70年代之後的鋼尖基本上都會比較硬。在鋼尖上影響寫感最大的因素反而是銥點打磨,關於銥點的部分後面會聊到。
一般會認為黃金成分越多,K金尖就會越軟,不過實務上卻不是如此,就像寫樂的21K筆尖大多很硬,但早期也有標示“S”的軟尖,這種尖在80年代末期的寫樂跟大橋堂都看得到。主要原因是各家K金配方不同,所以軟硬程度也不同,從接觸紙面傳回到手上的回饋感也不相同。
非常反常識的一個觀點:筆尖越大不見得會越軟。當然啦,幾乎每個品牌的旗艦筆款配的最大號尖,幾乎都比同品牌的其他筆尖要軟,但一般來說,大小對筆觸軟硬的影響比不上筆尖的形狀及尖體的厚薄來得大。
店小二曾經比較過30年代的水人、派克跟西華的筆尖,西華最厚、派克次之,水人相對比較薄,反應在三家的書寫調性也一樣:西華最硬、派克硬中帶彈、水人最軟。不過這也只是各廠在當時的設定,到了今天,其實單就軟彈回饋感來說,各廠除了特殊筆款外,大都走向「趨同演化」的路,現代鋼筆決定寫感的因素已經變成銥點打磨了。
有些特異形狀的筆尖寫感也跟其他筆不一樣,派克51跟百樂Myu、Grandee、Super 500等筒型尖,就比一般開放式的筆尖要硬的多,嵌入型的西華凱旋尖跟百樂盔甲尖則是硬中帶彈。有一些訂做的筆(如中屋Nakaya)會有在筆尖兩側加上缺口,這種怪給C就非常軟。
鋼筆筆尖筆舌貼合程度影響出墨流暢度:
另一個影響寫感的重要感覺就是“出墨流暢度“,主要因素有筆尖筆舌貼合程度及導墨通道流暢。首先來談談筆尖筆舌貼合程度的影響。
墨水能流暢的從儲墨處(筆管、吸墨器等)流到筆尖,主要靠的就是“毛細現象“,筆尖筆舌的貼合處中間有細微的導墨通道,靠著毛細現象把墨水吸引到尖舌之間再流到銥點。如果筆尖筆舌無法貼合所留的空隙太大,毛細現象會無法順利發揮導墨作用,輕則造成出墨不順,嚴重則會在尖舌空隙滯留墨水,整滴墨水滴下而污染紙面。
如何調整鋼筆尖、筆舌貼合問題:
許多老玩家都會處理尖舌貼合的問題:取下尖舌後,用70~90度的熱水泡筆舌一分鐘軟化,接著對齊尖舌捏在一起沖冷水冷卻筆舌使其固化,大概就能簡單處理。不過如果筆舌已經嚴重損傷,可能還是需要更換筆舌。
鋼筆筆舌導墨通道對書寫感的影響:
接著聊導墨通道的部分。
一般來說,鋼筆出墨不順有很大的機率就是墨水從儲墨處流到筆尖的通道被積墨堵住了,尤其是筆舌上的導墨通道。
筆舌上的導墨通道就像是地面的溝渠一樣,縱向分佈在筆舌上。當筆尖筆舌密切貼合時,墨水就會以毛細現象從筆管內經過導墨通道流到尖舌間,氣孔在這個時候就會引導空氣流入導墨通道,以便墨水能順暢流出。
如何處理鋼筆筆舌導墨通道出墨不順問題:
如果只是出墨不順,只要簡單的把筆尖跟筆舌泡水(鋼筆的其他部分不要泡),等積墨慢慢溶解後再用吸墨器反覆吸吐清水即可。如果堵得太嚴重,在技術許可的情況下可以取下尖舌,用牙籤刮除導墨通道上的積墨。有些人會嘗試在不拆尖舌就直接用美工刀從氣孔沿著中縫刮,店小二只能說佩服,這種藝高膽大的事店小二辦不到,萬一刮到筆尖可就哭不出來了,真的要這麼做,請拿不會刮傷筆尖的東西慢慢刮,沒把握的朋友還是乖乖泡水就好。
如何處理鋼筆墨水垂滴問題:
有些老筆的導墨通道比較寬大,如果遇到流動性比較好的墨水,有時候還沒開始寫就會產生墨水垂滴的情形。遇到這種狀況,可以改用比較濃、墨水流動性比較差的墨水(檔案墨水、防彈墨水等等)試試,如果還是不能解決,可以要請專業人士幫忙了。
不過這種狀況其實不太容易發生,依照店小二的經驗,會發生墨水垂滴的筆大部份都是20~50年代的美製鋼筆,部分日本老滴入也會有,但墨水垂滴也不一定就是導墨通道的問題,尖舌跟握位鬆動也是原因之一,這個就要詳細檢查才知道了。
鋼筆「中縫」「夾痕」影響墨水流量:
剛開始接觸老鋼筆時,一直不懂「夾痕」跟「中縫」到底是什麼,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兩個指的都是筆尖分開左右兩側的中間的縫隙。
一般來說,墨水經過筆舌跟筆尖間的夾縫,再經由中縫以毛細現象留到銥點接觸紙面。中縫的寬窄直接影響了墨水流量,中縫越寬、流出的墨水就越多;中縫越窄、流出的墨水就越少。所以一般形容「水槍」的原因通常是中縫比較寬的情形。
中縫的寬窄需要配合銥點的大小而定,大銥點的筆尖中縫也需要寬一點來提供足夠的墨水流量,不過這個也會因人而異,有些人寫字慢,如果墨水流量大反而會容易暈墨,而喜歡快筆寫字的人,如果中縫窄就會使得墨水流量跟不上,反而會書寫不順暢。
鋼筆筆尖「銥點」對寫感的影響:
最後一個、有可能也是最直接影響寫感的因素就是銥點。
關於銥點,有太多東西可以講了,但店小二對研尖的部分實在不內行,檯面上懂研尖的大師不少,也輪不到店小二在這裡野人獻曝,所以研尖的部分改天有機會再聊兩句,今天就銥點的其他部分說說店小二自己粗淺的認識給大家參考看看😅。
銥點有大小跟形狀的分別,一般說的筆幅標示(EF、F、M、B)大概是指實際書寫的筆畫粗細,不過很反常識的一點,銥點大小跟實際書寫的筆畫粗細不必然成正比,店小二就常常看到M尖銥點但實際書寫是F或EF。跟實際書寫比較有關係的反而是書寫面。
書寫面指的是銥點接觸紙面的點,接觸面越大,筆畫就會越粗,舉例說明,老萬刀尖的扁狹書寫面跟銥點同樣大小的派克51球型銥點,球型的書寫面就比刀型打磨銥點要寬。
銥點的形狀也會影響筆畫的展現,同樣的例子,51的球型銥點筆畫大概都一樣粗細,刀型銥點就會有橫粗直細的變化,但如果是萬寶龍B或BB尖的方型打磨,剛好會是相反的橫細直粗,所以店小二在用萬寶龍的粗尖時會習慣銥點放45度角寫字,這樣筆幅變化會比較有趣。
銥點的形狀對寫感的影響,讓店小二用粗尖時會持45度角,其實早一點的鋼筆也有所謂的斜尖(oblique nib)設計,在50/60年代的筆常常可以看到OF/OM等等不同筆幅的斜尖。
在鋼筆還是主要的書寫工具的時代,銥點的種類非常多樣,以派克為例,當年的編號尖就多達7、8種,百利金跟萬寶龍的尖種也非常多,包含了60年代之前德國鋼筆才看得到的子彈尖(Kugel nib),銥點的書寫面呈現很漂亮的圓弧型,跟後來派克西華的球型銥點在寫感上有異曲同工之效。
鋼筆書寫時發現有刮感,檢查銥點又沒看到明顯的錯位該怎麼辦🤔?
之前有看到某些人在遇到上述問題時,會試著自己打磨銥點。有看過用砂紙,也有看過用磁磚的😳,要知道銥點打磨是一件技術程度很高的作業,一般玩家要自行打磨通常很困難,何況銥點一旦磨過頭就沒辦法回復原狀,店小二真心建議再怎麼喜歡自己動手也要放過銥點一馬,免得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
不過如果只是小小的澀滯感,倒是有辦法可以DIY處理:找一張牛皮紙,在牛皮紙上以劃「8」的方式打磨,劃幾個8就換到一般紙上寫寫看,同時觀察銥點的形狀有沒有變化,如果操作幾次一樣沒有改善,最好還是找專業人士處理才比較安全喔。
興趣使然的小店專賣老鋼筆,可以進來逛逛喔~
興趣使然的小店 老鋼筆交流Facebook粉專,日更分享老鋼筆小知識、老鋼筆小故事
興趣使然的小店 老鋼筆交流Facebook社團,有6000多位同好一起聊鋼筆唷~